欢迎访问河南电工学习网
在线报名
热门城市: 郑州 开封 洛阳 安阳 鹤壁 濮阳 新乡 焦作 许昌 漯河 三门峡 商丘 周口 驻马店 南阳 信阳 平顶山 济源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动态 > 市场动态 >
电工行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时间:2020-06-18  浏览:    作者:河南电工学习网
  电工行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 保持平稳增长面临的主要困难问题
  
  水电:随着三峡、溪洛渡、向家坝、小湾等一系列特大型工程的建设,我国水电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标着我国从水电大国强国。但“十二五”中后期以来,我国水电行业从大规模集中开发进入到适度有序开发阶段,开发成本也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电力供应持续宽松,发电企业面临残酷的价格竞争,水电弃水压力大,电量笑纳问题突出。
  
  火电: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用电增速逐渐下降。我国电力行业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经营困难的状态。在供过于求、煤价的回升和电力改革市场化交易的逐步放开等利空因素的叠加,火力发电陷入了大面积严重亏损。
  
  光伏:目前光伏产业已经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装机目标,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国内市场增速存在下滑的可能性,产能消化有待解决。此外,大幅攀升以为这补贴缺口继续扩大,在上网电价逐步降低的情况下,加大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考验。专家提出,“十三五”期间,对于光伏、风电来说可能是困难的时期。
  
  核电:虽然2018年会是核电投放的大年,但由于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新增核准项目为0,造成了企业产品闲置的情况,浪费严重。特别是研发投入的减少,已经引发企业和研究院所部分骨干技术人员的流失,这对刚刚有所建树的核电发展来说,损失不可估量。
  
  输配电:对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而言,智能电网建设不仅是一次促进产品技术提升的机会,更是一次产品整合与改革的机遇。智能电网建设要求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做到对设备状态的完整把握,这对企业的转型升级要求加高,要把一次、二次设备融合为更为集成化的智能单元,打破现有设备制造企业的市场格局。
  
  2 行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1)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
  
  我国新增发电装机已经连续12年超过1亿千瓦,发电设备总装机、火电设备、水电设备总装机容量均为世界一。
  
  进入新常态后,市场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已经成为困扰电工行业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火电、水电等传统发电设备产销下滑严重。从行业重点企业反映的情况看,2019年订单难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
  
  目前,受发电装机增长(主要是受火电装机)减缓影响,发电设备的生产销售下降趋势日益明显。今后一个时期,市场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已经成为困扰电工行业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199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背景下,原机械部撤销,很多附属设备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被划转到地方国资委,原属于各省电力公司的三产中也有部分电力设备生产企业,民营电力设备生产企业也逐步增多。较多的企业种类、较低的进入壁垒,导致生产厂商众多。仅变压器生产企业,国内就有1000多家,行业TOP10的集中度只有20%左右。实际上除少数高端产品外,产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结构雷同。行业突出表现是厂家众多、高端产能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竞争手段复杂多样、价格竞争异常激烈,造成企业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效,处于微利经营或亏损经营的状态。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影响行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
  
  3)配套件的国产化应用停滞
  
  我国电力装备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不仅整机,包括各类关键配套件如泵和阀门等产品性能、质量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行业呼吁杜绝再花费大量的外汇高额进口泵、阀门等配套件,尽快推广国产件的应用,从而提高国内设备厂的整体配套水平。
  
  4)研发投入不足
  
  多年以来,中国电器工业的发展,主要是要素驱动。当前中央提出,经济发展的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但受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这一矛盾的影响,行业企业在抢订单,保生存前提下,企业在科技创新、产品与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上的投入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贡献率不高,拖慢了行业整体转型升级的进程。
  
  5)创新体系不齐
  
  当前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制造业创新载体。有科技部牵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这些创新载体为推动我国的电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这些已建成的创新载体基本上处在“技术产生—扩散—首次商业化—产业化”链条上的不同位置,彼此相对独立,而且这些创新载体多为事业单位或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或国有企业而建,创新力量比较分散,难以适应网络化协同创新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6)人才激励不够
  
  核心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了使核心人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电工行业企业亟需建立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
  
  3 转型升级的措施建议
  
  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利用转制研究院所和用户已经建成实验室的基础,加强共性技术研发。搭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共性技术自主创新平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实验室以开展能源装备的共性技术、基础技术为重点,打破目前存在的技术不能共享,各企业独自为战的局面,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家已有专项计划加大对电力装备的支持力度。
  
  2)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完善产业布局的步伐
  
  根据电力装备上下游配套关系,加快结构调整、企业联合和产业重组,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塑造产业集群优势,实现科研、设计、制造、成套服务、金融和工程施工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和大型企业集团。
  
  3)完善相应财税政策
  
  加快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完善节能环保产品补贴政策,对购买高效节能环保装备产品的终端用户给予补贴,并适当延伸高效节能环保装备产品的制造企业。建议国家的财税等相关政策向装备制造业倾斜,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出台有利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相关财税政策。
  
  4)积极扩大国际交流、培育国际化品牌
  
  在满足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优势,实现“借船出海”,借鉴和利用跨国公司成熟的销售渠道和经营模式,凭借国内企业的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扩大“走出去”的途径,并逐步在国际上形成中国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
  
  5) 制定、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在全面总结我国电力装备技术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研究制定我国能源装备技术的有关法律法规,为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同时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能源装备制造中的作用,提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等级,制定强制性标准,如:能耗标准等,完善我国能源装备制造标准体系,为我国能源装备技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6)加强对能源装备的进口管理
  
  加强对能源装备的整机进口管理,对没有使用业绩的进口部件/材料/技术等,应强制评审或进行检验认证,减少对国内自主设计制造产品的冲击,避免我国成为世界产品的试验地或污染源。
  
  7)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功能
  
  国务院综合管理部门要建立协调机制和联动制度,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整体推进的功能。
返回首页
在线预约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